爱莲说朗诵及讲解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陆:地上。之:助词,的。甚:很。蕃(fán):本义是茂盛,引申为多。]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因不满政局,辞官隐居,有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李唐: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唐朝为“李唐”。牡丹:著名观赏植物,有“花中之王”之称,花色鲜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妖艳(的品格),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之: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的作用。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ó):洗。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通:没有堵塞。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长枝节。益:越发,更。亭亭净植:挺挺地洁净地树立着。亭亭,直立的样子。植,树立。观:观赏。亵(xiè):亵渎,不尊重。](①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莲花的?)

【段析】  作者从所有的花写起,由面到点自然过渡到要写之花。

“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其中一个“独”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态度。

“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洁身自好,“中通

外直”比喻君子行为正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美名远扬,“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坚守节

操,“可远观而不可亵远”比喻君子受人敬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隐逸者:即隐者,隐士。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和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时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xiǎn):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②怎样理解作者笔下莲的形象?  ③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④探究衬托的写法。)

【段析】   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宜乎众矣”写出了追逐富贵的人多,同时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也委婉表达了对追逐污浊的世风的鄙弃。

答案速查  ①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②首先,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以示其洁。隐逸之士是避污泥而求洁、出世以求洁;莲是出污泥而不染其污,置尘世而不随波逐流,由此见其气节的高尚、品格的可贵。用 “濯清涟而不妖”以示其庄重。这一点不同于世人,世人一朝富贵,妖媚作态、飞扬跋扈;它却沐浴于清涟之中而不媚于世,处于美境而不忘形,由此见它操守严谨,风骨硬朗。莲非世俗之人,是“富贵不能淫”的。其次,“中通外直”,对己内心通达,“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对人则刚直不阿,有“威武不屈”的凛然正气,并非谄媚阿谀之流。  “不蔓不枝”,不攀缘富贵,不枝节横生、百般钻营。这样的人,虽不被世风所容,却能芳名远播。 “亭亭净植”,一身铮骨傲气,  绝不见俗易志,也不会受人指使利用。即使混迹于污秽的世俗也能清者自清;置身于肮脏的官场也能洁者自洁。不避世、不媚俗、不易志,这正是作者理想中的君子形象。③这篇文章主要借颂扬莲的可爱来勉励人们要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君子的品格,  并隐晦地讥讽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富贵、庸俗不堪的人们。作者借人们喜爱什么花来表明其品德的高下:他认为菊花虽然能独抗寒霜却幽居独处,孤芳自赏,逃避尘世;牡丹虽“天下无双艳”,但其显示的富贵荣华,却正合世俗的追逐,令人厌恶鄙弃;只有莲花,洁身自好,不消极避世,不追名逐利。它高洁的操守和方正的行为正是君子的风范。通过赞美莲,达到赞美君子的目的,从中透露出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处世态度。  ④衬托的运用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有时可以区分为高衬、低衬或正衬、反衬,有时则无法区分。本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这大概没有争论;但“菊之爱”究竟属于何种衬托,就很难说清。“菊之爱”有两重含义:  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从前一重意义来看,本文作者与之相反,他不赞成避世,而主张入世;从后一重意义来看,则“菊之爱”与“莲之爱”亦似有相同之处。据此,我们不妨说作者以菊作烘托的本意也许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至于这究竟是正衬还是反衬,大可不必去管它。写法也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研究写法的目的是要弄清作者这样写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意,至于用哪一个名词术语来概括是次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