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课程重点梳理:文言文知识总结与归纳

2023年6月19日

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主旨归纳】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写作特点】

(1)层层设疑,虚实结合。

文章开头虽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实际上都无从查考。写桃花林奇景,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待渔人进入桃花源,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人间生活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最后虚写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又“未果”。这种层层设疑、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课文第二、三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卷。第一、四、五段略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和出桃花源的事情。

内容理解

(1)①文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文中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文中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是:_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⑤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说如此

⑦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  后遂无问津者

(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3)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①景奇。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②人奇。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也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生活图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5)结合课文,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

【主旨归纳】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中的石、水、游鱼,以及周围的树木等,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写作特点】

(1)移步换景。

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

(2)动静结合,生动描绘。

文章第二段,作者抓住游鱼静与动的姿态进行传神描绘,“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游鱼自由自在的特点,而且从侧面衬托了潭水的清澈。

(3)情景交融。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衬托出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的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内容理解

①文中间接描写潭水异常清澈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文中第一段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潭水的一个句子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③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④描绘作者寂寞凄怆心情的语句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⑤《小石潭记》中直接写出潭水特征的语句是:水尤清冽 。

⑥《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⑦《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源头悠远的语句是: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前世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⑧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课文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这一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之情。

(3)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核舟记

【文学常识】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写作特点】

(1)以空间为序,层次井然。

本文以空间为序,先介绍核舟整体,突出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然后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者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放在前面,然后介绍背面的题名和篆章。从全文看,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和说明,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2)抓住细节,描写生动。

文章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形传神,细致入微。例如:写“隐卷底衣褶中”的两膝,足见颇为细致;写船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点明窗户能自由开关;对人物雕像的描摹,如苏、黄的专注,佛印的闲适,舟子的“啸呼”和听茶声的沉静,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内容理解

(1)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着墨较多的是苏轼。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写其面,“峨冠而多髯”,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便说得真切细腻。之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就是这样,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将不知所云。

(2)本文开头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从两个方面: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技艺精巧,在小小的材料上,雕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3)作者围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来介绍核舟,但对看似与苏轼无关的两个舟子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是否属详略不当?

示例一:从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来看,作者具体描绘舟尾的两个舟子并非多余。左右两个舟子悠闲、平静的神态正好衬托了苏轼游赤壁时的怡然自得。正因为舟子闲适,船桨“横卧”,才说明苏轼等人是泛舟江上,呈现出一种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

示例二: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本文介绍核舟在于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对于舟子的细致描绘也反映出雕刻者刀法的精工细腻,体现了“技亦灵怪矣哉”。

北冥有鱼

【文学常识】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文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理的根据,构思巧妙,想象奇幻,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文中还善用比喻,以具体事物反复作比说明抽象的道理,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使人易于接受其观点。《庄子》散文的语言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及艺术魅力。

【主旨归纳】

《北冥有鱼》一文,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和大鹏的形象,借大鹏“海运则将徙”,“野马”“尘埃”凭借气息吹拂来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道理。

【写作特点】

(1)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极富浪漫色彩。

如有关鲲的神奇变化,鹏的巨大——“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鹏的遨游——“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境界雄奇、高远,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

文章借助寓言,把世间万物都要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形象上,如鲲、鹏等。

内容理解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鹏形象的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2)大鹏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说明了什么?

说明大鹏南飞也有所凭借,有所局限,没有绝对的自由。

(3)文末的问题意蕴深远,请简要赏析。

这个问题说明人们不确定所看到的天空的颜色是不是其真正的颜色。我们看到的湛蓝色只是一种虚幻的色彩。大鹏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空的本色,它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所以,就连神奇的大鹏都是有所凭借,都有局限,更别说世间其他事物了。这样联系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便将高远的哲学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主旨归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作特点】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内容理解

(1)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是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是“怎么知道”。

示例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虽有嘉肴

【主旨归纳】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写作特点】

(1)类比论证,生动形象。

文章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有力证据,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

内容理解

  1. 以类比手法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句子是: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本文的中心句是:故曰:教学相长也 。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做类比推理,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3)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生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教学中的困惑之处。学生知道知识不足,才能“自反”,加紧学习;老师感到教学有困难,才能“自强”不息,不断充实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即“学”因“教”而有进,“教”因“学”而得益。

(4)请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类比提出应当重视实践;然后指出在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才能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大道之行也

【主旨归纳】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内容理解

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马 说

【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主旨归纳】

本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

【写作特点】

(1)脉络清晰,中心明确。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继而从“食马者”的角度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2)托物寓意,思想深刻。

文中用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士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

内容理解

(1)①文中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文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表现“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表现“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_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⑤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⑥表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⑦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⑧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⑨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⑩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应该如何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试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示例一: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人才需要明主赏识。姜太公若无周文王赏识,就会终老在磻溪;百里奚若没有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将会以放牧的方式度过一生。倘若没有得到明君的赏识,即使是“千里马”,其才能也将难以发挥,甚至酿成悲剧,如贾谊。

示例二:千里马不能消极地等待伯乐的赏识,是千里马就应该积极入世,纵横驰 骋,努力开创一片天地。毛遂自荐的故事发人深思。因此,是千里马就要努力学习,把握机遇,要相信是金子就会发光的,毕竟成功要靠自己。

(3)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因而本文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用“祗辱”“骈死”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和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也可看到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屈之情。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当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