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识讲解与练习

2023年6月20日

八年级上学期寒假复习培训:5.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一、知识点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成实像时:

(5)成虚像时:

当物体从远处向焦点靠近时,像逐渐变大,远离凸透镜

①当u>2f,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②当f<u<2f,物体比像移动得慢

二、专题练习

1.某凸透镜焦距为15cm.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5cm处,则可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A

2.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透镜另一侧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C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cm

C.当物距是30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答案:C

4.用手机看视频、图像太小,屏幕放大器(凸透镜)来帮忙.小明通过透镜可看到放大了的图像,如图所示.手机距离透镜15cm,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http://www.zxxk.com

A.20cm B.15cm C.10cm D.5cm

答案:A

5.关于成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面镜成的都是虚像

B.凸透镜成的都是实像

C.凸透镜可以成缩小的像,也可以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

答案:B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镜后26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时,则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所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

答案:D

7.小洋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如图位置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成的像是虚像

B.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C.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大,可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2F

F

F

2F

O

光屏

答案:C

8.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A.a端变细,b端变细

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粗

D.a端变粗,b端变细

答案:A

9.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答案:A

10.如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明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两倍焦距

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C.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制作老花眼镜镜片

D.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增大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答案:C

11.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幻灯机、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C.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D.近视眼需要戴一副凸透镜片做的眼镜来矫正

答案:A

12.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则像的特点是

A.倒立缩小 B.倒立等大 C.倒立放大 D.正立放大

答案:C

13.如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屏,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http://www.zxxk.com

A.当物体距透镜8cm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16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靠近透镜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答案:D

14.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20cm处移到4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答案:B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0

c m

50

100

90

80

70

60

40

30

20

10

A.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照相机

B.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则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逐渐变小

C.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像

D.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放在刻度线45cm处,适当移动光屏也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B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上.当蜡烛距凸透镜30.0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cm;将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到适当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远离/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答案:主光轴 15.0 靠近

17.(1)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甲)可快速获取网络信息,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___的条件.

(2)如图乙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cm处,蜡烛向___(远离/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倒立___的实像.

甲 乙

答案:(1)大于2倍焦距 (或u>2f) (2)靠近 缩小

18.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位置A时,观测到在位置C成例立、缩小的实像。若把蜡烛移到位置B,试作图找出蜡烛通过透镜的成像位置。

A

B

C

答案:

A

B

C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明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可确定出焦距f=______cm(选填“0”、“10”或“20”)。

(2)小明用此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3)移动蜡烛距凸透镜30cm处时,在光屏上呈现清晰倒立、缩小的______(选填“实”或“虚”)像,生活中应用该原理制作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

(4)当移动蜡烛距凸透镜15cm处时,光屏上会出现的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他将蜡烛再靠近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答案:(1)10 (2)同一高度 (3)实 照相机 (4)放大 右

20.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及现象见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60 12 倒立缩小实像
2 30 15
3 15 倒立放大实像
4 20 20 倒立等大实像

(1)该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___cm

(2)上表中空白处,像的性质是___,像距v=___cm

(3)当u与f的大小关系满足u___f时,光屏上接收不到像.

0

c m

50

100

90

80

70

60

40

30

20

10

答案:(1)10 (2)倒立、缩小的实像 30 (3)<

21.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小芳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方法,测出了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cm;

30

40cm

(2)小芳在图乙所示位置观察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光屏位置的前提下,她把凸透镜向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会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烛焰的像.新出现的像是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此成像规律常应用在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上;

(3)小芳将图乙所示位置蜡烛逐渐向凸透镜靠近,当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这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____像(选填“实”或“虚”).

答案:(1)10.0 (2)左 放大 投影仪 (3)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