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中考生物复习提纲

2023年7月27日

北师大版生物复习提纲

(注:打*号的题为重点复习题)

第1章 生命的世界

*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3、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4、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这三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如:绿色植物可以降低温度、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等;蚯蚓还可以松土;蝗虫啃食庄稼等。

6、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生存空间等。

(2)生物因素: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形成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互助关系、共生关系。

第2章 探索生命

1、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瑞典科学家林奈(分类学之父)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分类系统,英国人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是生物进化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2、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科学。

3、实验法的几个重要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4、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此外还有其它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

5、在制定探究实验方案时,一般只设一个变量因素。每个变量因素应该设置对照。

*第3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1、除病毒外的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图1 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图

*3、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对光时,应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观察显微镜时,一般应该用左眼注视目镜内。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注视物镜,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2—3mm为止。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放大的倒像。显微镜下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5、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擦片→滴水→放标本→盖片→染色(一般用碘液)

*6、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中的物质:(1)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2)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盐、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7、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等

细胞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

图2 动物细胞结构图 图3 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8、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叶绿体等

细胞核: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

*9、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动物细胞没有上述结构。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表: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有线粒体,没有液泡和叶绿体 有线粒体,有液泡,绿色部分有叶绿体
细胞核

10、液泡中有细胞液,其中溶有多种物质,有的可能有不同的味道,有的能使细胞呈现出颜色。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使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利用。细胞 质中的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变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

11、较小细胞的表面积相对较大,更易于保证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12、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细胞分裂时,首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

*1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数量倍增,并且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这样就保证新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第4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许多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是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的一个细胞。

2、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中绝大多数细胞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一过程就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3、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称为组织。

4、动物体基本组织的比较: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主要结构特征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发达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 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功能 保护、分泌 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 收缩、舒张等 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

5、植物体基本组织的比较:

分生组织 保护组织 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
功能 分裂增生,不

断产生新细胞

主要起保护作用 储存营养物质 输送营养物质

6、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

7、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8、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上皮组织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动物体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9、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 营养器官 茎

器官

组织

保护组织 叶

细胞

植物体

营养组织 花

输导组织 生殖器官 果实

种子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注意区分)

第1节 光合作用

*1、叶片的结构

表皮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壁有角质层。起保护、透光和保水作用

(上、下) 保卫细胞:成对存在,围成气孔,可进行气体交换。细胞内有叶绿体

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紧密和整齐,含叶绿体较多

叶肉

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具有支撑作用

叶脉

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

具有输导作用

筛管:输送有机物

 

图4 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2、“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教材P71—72)

实验步骤:1)植物黑暗处理2)叶片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脱色5)清水漂洗6)碘液显影(对植物进行处理的原因:使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实验现象:叶片见光部分呈深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3、“验证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实验(教材P72—73)

实验现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后,可见带火星的木条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说明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

4、“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实验(教材P73—74)

实验现象:银边天竺葵脱色、碘液处理后,可见叶片的绿色部分变蓝色,白色部分不变色。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5、“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教材P74—75)

装置一中放入氢氧化钠的原因:氢氧化钠有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

实验现象:装置一里的叶片不变色,装置二里的叶片变为蓝色。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6、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有机物(主要为淀粉)、氧气;条件:光、叶绿素;场所:叶绿体。

*7、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

8、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9、光合作用的实质包含了两种变化:一是物质转变,即把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二是能量转化,即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10、光合作用的意义:1)是生物所需的有机物的来源;2)是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3)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11、光合作用的应用:应尽量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如:立体高效种植。

第2节 呼吸作用

1、将燃烧的蜡烛放进装有萌发种子的瓶子中,蜡烛立即熄灭了,说明瓶里缺少氧气。证明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

2、甲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把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甲瓶里的气体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证明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3、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比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高,这证明种子呼吸时会产生热量。

线粒体

*4、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5、呼吸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6、呼吸作用的意义: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一部分转化为热量散失。

*7、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进行部位 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活细胞
进行时间 白天 白天和晚上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产物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物质变化 合成有机物 分解有机物
能量变化 储存能量 释放能量

第3节 吸收作用

*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2、植物体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尖的成熟区(根毛区)

*3、根毛细胞吸水的原理: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4、植物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5、无土栽培的概念: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营养液,用营养液来栽培植物。

第4节 蒸腾作用

  1. 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生理过程。

*2、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

*3、蒸腾作用的意义:1)降低叶面温度,防止被阳光灼伤2)促进根吸收水分

3)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第5节 运输作用

*1、将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茎内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木质部,说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下运输的。

*2、枝条中部被剥去一圈树皮后,切口上方会形成枝瘤。证明了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树皮内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第6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种皮: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大豆种子结构     胚轴:发育为根与茎之间的连接部分

胚根:发育为根

子叶:两片,贮存养料

1、种子的结构     果皮和种皮: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胚乳:贮存养料

玉米种子结构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胚轴:发育为根与茎之间的连接部分

胚根:发育为根

子叶:一片,吸收转养料

 

图5 大豆种子结构图 图6 玉米种子结构图

2、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大豆种子 都有种皮和胚 无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里,子叶两片。
玉米种子 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里,子叶一片

有生活力的、完整的胚

有机物:淀粉、蛋白质、脂肪

无机物:水分、无机盐

内部条件 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储备

停止休眠

*3、种子萌发的条件

适量的水分

外部条件 充足的空气

适宜的温度

第2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

1、根系的分类:

直根系:主根长而粗,侧根短而细。如:蚕豆、豌豆、芹菜、萝卜等的根系。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主要由不定根组成。如:小麦、玉米、葱、蒜等的根系。

2、根系的向性生长: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

根 冠:保护

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3、根尖的结构和功能

生长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成熟区: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按位置分:顶芽、侧芽

4、芽的分类

按发育分:叶芽、花芽、混合芽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发育为顶芽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5、叶芽的结构 芽原基:发育成侧芽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节间)

第2节 生殖器官的生长

花柄

花托

花萼:由若干萼片组成。保护作用。

花冠:由若干花瓣组成。保护及招引昆虫的作用。

*1、花的基本结构

花药:内有花粉

雄蕊

花丝:

柱头 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雌蕊

花柱

子房:内有胚珠

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

2、花的种类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分为雄花和雌花。

无性花:一朵花中既无雄蕊又无雌蕊。

3、传粉的概念:花药里的花粉以一定方式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4、传粉方式:自花传粉、异花传粉

5、花粉粒萌发:花粉粒受到柱头表面的黏液的刺激,萌发出花粉管,穿过花柱,直达胚珠,释放出精子。

*6、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图7 桃花的形态结构图 图8 受精过程示意图

受精后,花萼、花冠、雄蕊、柱头、花柱 凋落

子房壁 果皮

*7、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

种子

胚珠

受精卵 胚

第7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成分,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所以,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起到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的作用,从而为人类和一切需氧生物的生存创造了必要条件。

3、绿色植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森林涵养的水分一部分供给植物生长需要,一部分则成为地下水。

4、保护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5、覆盖地表而有规律的生活在一起的一群植物叫植被。我国的植被主要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荒漠等类型。

*6、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7、我国的珍稀植物:银杉、水杉、珙桐、桫椤。

8、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地理分布不均衡;(3)土地沙漠化严重;(4)人为破坏严重,利用不合理

*9、我国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10、“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十大生态建设工程的第一个巨大植物造林工程。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6、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7、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9、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肠腺 胰腺 肝脏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肠液 胰液 胆汁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 蛋白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不含消化酶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 口腔 小肠

10、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2、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第9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1、加了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数量 功能 相关病症
红细胞 男:5.0ⅹ1012个/L(血红蛋白120-160g/L)

女:4.2ⅹ1012个/L(血红蛋白110-150g/L)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过少:贫血病
白细胞 (4—10)ⅹ109个/L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 过多:炎症
血小板 (1—3)个ⅹ1011个/L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过少:流血不止

*2、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3、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动脉血: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静脉血: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5、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6、血液的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2)防御保护作用;3)体温调节。

7、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8、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护理:

管壁 管腔 弹性 血流速度 功能 分布 出血状态 止血方法
动脉 较厚 离心输血 分布较深 喷射状(鲜红色) 近心端止血
静脉 较薄 向心输血 有的分布较浅,有的与动脉伴行 平静缓流(暗红色) 远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 最薄(只由一层细胞扁平细胞构成,细胞单行通过) 最小(仅8~10μm) 最小 最慢 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最广,全身都有 慢慢渗出

(红色)

消毒后包扎

9、毛细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广4)数量最多5)管腔最小

*10、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四腔的关系是: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脏由心肌构成,当心肌收缩时,血液送到全身,当心肌舒张时,血液回心脏,此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

11、心脏四腔与连接的血管:见书38页图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12、比较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位置、开放方向、保证血流的方向:

位置 开放方向 保证血流的方向
房室瓣 心房与心室之间 向心室开 心房→心室
动脉瓣 心室与动脉之间 向动脉开 心室→动脉
静脉瓣 在四肢静脉内 向心脏方向开 静脉→心房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动脉中没有任何瓣膜。

*13、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每分输出量也叫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工作能量的一项指标。运动员主要通过提高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心输出量。心动周期=60秒(一分钟)÷心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1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比收缩期长的好处在于:1)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 2)使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15、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小结:

(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

(2)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流动的共同规律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3)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4)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汇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5)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6)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16、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它的表示方式:收缩压/舒张压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其数值通常用千帕(千帕斯卡)来表示。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数值,叫舒张压。健康成年人收缩压正常值是: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

17、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静脉。

18、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失血达1200ML以上会有生命危险。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不会影响健康。提倡无偿献血。一次献血200—300ML。

19、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但意义不同,它测量的部位在桡动脉。

*第10章 人体的能量供应

1、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单位是KJ/g。食物中各成分贮存的能量的大小:脂肪38KJ/g,蛋白质23KJ/g,糖类17KJ/g。

2、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4、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能温暖、湿润、清洁吸入的气体。肺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5、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呼吸时会厌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为此,我们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否则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入口,食物进入气管,容易引起剧烈的咳嗽。

7、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8、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的横径加大

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胸廓的纵径加长→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即吸气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提外,即呼气

因此,是胸廓的变化才引起吸气和呼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9、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它们的区别如下:

概念 实现方式 表示方式 结果
肺的通气 外界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 呼气与吸气
肺的换气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

静脉血变动脉血
组织气体交换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动脉血变静脉血

 

10、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第11章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1、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2、人体的代谢废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粪便不是代谢废物。

*3、人体排泄的途径:

1)排汗(皮肤):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2)呼气(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4、排泄的意义:1)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3)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排粪便是排食物残渣,不算是排泄。

*5、泌尿系统的组成:①肾脏:有形成尿液的功能;②输尿管:输送尿液;③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脏可分为:皮质、髓质和肾盂。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质。书61、62页图

*6、尿的形成:

1)肾小球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球时,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如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质形成尿液。

7、原尿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的。尿液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的。

*8、血液流经肾脏需经过2次毛细血管,分别是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在前者,血液的氧含量没有发生变化,在后者氧含量发生了变化: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9、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它两端连接的都是动脉。出球小动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

10、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区别:只有血浆中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尿中没有大分子物质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11、尿液排出的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2、尿液异常与其相对应可能发生病变的肾的结构: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肾小球;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肾小管;尿量多→肾小管。

13、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歇的。

*14、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