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
七年级上、下册
考点解析
考点一 解释文言实词
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同“举”,推举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名词作动词,以……为美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第(1)题“更”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解释为“重新”的意思。第(2)题中的“与”,兼有异读字和通假字的特点,解释为“同‘举’,推举”的意思。第(3)题中的“拂”,兼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特点,解释为“同‘弼’,辅佐”的意思。第(4)题中的“卑鄙”,属于古今异义,解释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第(5)题中的“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第(6)题中的“美”,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以……为美”的意思。
考点二 解释文言虚词
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虽不能察,必以情
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天子且至
【解析】A项中的“乃”,前者是“是”的意思,后者是“居然,竟然”的意思。B项中的“以”,前者是“拿、用”的意思,后者是“按照”的意思。C项中的“之”,前者是复指代词,可解释为“这”,后者是“的”的意思。D项中的“且”,前后均为“将、将近”的意思。
名师提醒
1. 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地比较。
考点三 翻译文言句子
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来刻成的。
【解析】第(1)题要注意“染”是“沾染”的意思,理解了单个词的意思,再根据整个语境翻译就可以了。第(2)题要注意“此……也”表判断。第(3)题要注意“再而衰,三而竭”省略了动词“鼓”和名词“士气”。第(4)题要注意“修狭”是“长而窄”的意思,用来修饰“桃核”。
名师提醒
2. 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如上题中“染”是“沾染”的意思。
(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
(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
3. 关于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还可按下面的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考点四 内容情感理解
例4 请谈一谈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
【解析】对文章表达感情的理解要注意结合主题思想来把握。《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回答时任选两点即可。
名师提醒
4. 在做“考查内容理解”此类题目时,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七年级上册
8.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解释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俄而雪骤
(4)公欣然曰
(5)撒盐空中差可拟
(6)未若柳絮因风起
(7)陈太丘与友期行
(8)太丘舍去
(9)去后乃至
(10)尊君在不
(11)待君久不至
(12)非人哉
(13)相委而去
(14)君与家君期日中
(15)下车引之
(16)元方入门不顾
2. 通假字
尊君在不 ,同
3. 古今异义
(1)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从甲地到乙地
(2)与人期行 古义: ;今义:日期或量词
(3)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委派、委员等
(4)撒盐空中差可拟 古义: ;今义:设计,打算
(5)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儿子与女儿们
4. 一词多义
尊君在不
不
日中不至
5.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 作动词,
(2)友人惭 意动用法,
6. 文言句式
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
综合探究
文章中心概括
《咏雪》一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流露出作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颂。
《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讲述七岁少年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做人要守信用,否则就会失去他人信任的道理。
11. 《论语》十二章
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解释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人不堪其忧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饭疏食,饮水
(22)于我如浮云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4)择其善者而从之
(25)子在川上曰
(26)逝者如斯夫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仁在其中矣
2.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同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 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时间
习,古义: ;今义:学习
(2)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 ;今义:朋友
(3)不亦君子乎 古义: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 ;今义:太阳三,古义: ;今义:数词,三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义: ;今义:善良的人
(6)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7)饭疏食,饮水 疏,古义: ;今义:疏通、疏散水,古义: ;今义:无色、无味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4.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1)为
可以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
(2) 而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人不知而不愠
(3) 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不亦乐乎
(4) 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 志
博学而笃志
择其善者而从之
(6) 其
人不堪其忧
5.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作状语,
(2)吾日三省吾身 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 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作动词,喜爱,爱好 乐,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温故而知新 故, 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 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6)饭疏食,饮水 作动词,吃
综合探究
1. 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论语〉十二章》选自 。《论语》是 经典著作,是记录 的一部书。共 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 ,字 , 陬邑人,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五经”指: 。
2. 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不堪其忧 不改其乐 曲肱而枕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 博学笃志
3. 内容把握
《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还有谈思想修养的。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谈思想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 诫子书
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解释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非学无以广才
(5)淫慢则不能励精
(6)险躁则不能治性
(7)年与时驰
(8)遂成枯落
2. 古今异义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 ;今义: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 ;今义:危险
(3)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 ;今义:与“快”相对
(4)意与日去 古义: ;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3. 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
学
非志无以成学
4. 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 作动词,明确、坚定
(2)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名词,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 使动用法,使……增长
5. 文言句式
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
综合探究
1.文章中心概括
诸葛亮写家信,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美好愿望。
2.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在文中找出这几个条件的句子,你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1)①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学。
②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关系: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才”,意思是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成才需要学习,不“学”则不能“广才”。有志气的人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否则连悔恨也来不及。
18. 狼
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解释
(1)止有剩骨
(2)缀行甚远
(3)投以骨
(4)一狼仍从
(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恐前后受其敌
(7)顾野有麦场
(8)场主积薪其中
(9)弛担持刀
(10)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11)少时,一狼径去
(12)其一犬坐于前
(13)久之,目似瞑
(14)意暇甚
(15)屠暴起
(16)一狼洞其中
(1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8)屠自后断其股
(19)乃悟前狼假寐
(20)盖以诱敌
(2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2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 古今异义
(1)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 ;今义:屁股
(2)止增笑耳 古义: ;今义:耳朵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学
3. 一词多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恐前后受其敌
场主积薪其中
(2) 其 屠乃奔倚其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恐前后受其敌
(3) 敌
盖以诱敌
止有剩骨
(4) 止 一狼得骨止
止增笑耳
目似瞑,意暇甚
(5) 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恐前后受其敌
(6) 前
狼不敢前
投以骨
(7) 以 以刀劈狼首
盖以诱敌
4. 词类活用
(1)一屠晚归 作名词,
(2)其一犬坐于前 作状语,
(3)一狼洞其中 作动词,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作状语,
(5)恐前后受其敌 作动词,
(6)狼不敢前 作动词,
5. 文言句式
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投以骨。 ,是“以骨投”的倒装
译:
(2)场主积薪其中。 ,省略介词“于”
译:
综合探究
1. 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途中遇狼,经过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2. 成语积累
狼吞虎咽 声名狼藉 杯盘狼藉 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 狼心狗肺
22. 寓言四则
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解释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丁氏对曰
(7)身亡所寄
(8)因往晓之
(9)若屈伸呼吸
(10)终日在天中行止
(11)奈何忧崩坠乎
(12)只使坠
(13)若躇步跐蹈
(14)其人舍然大喜
2.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同 ,
3. 古今异义
(1)国人道之 古义: ;今义:一个国家的人民
(2)身亡所寄 古义: ;今义:死亡、灭亡
(3)因往晓之 古义: ;今义:知道
(4)若屈伸呼吸 古义: ;今义:如果
4. 一词多义
有闻而传之者
(1)闻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2)若
若屈伸呼吸
宋之丁氏
有闻而传之者
(3)之 得一人之使
求闻之若此
因往晓之
问之于丁氏
(4)于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5. 文言句式
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闻之于宋君。
译:
综合探究
1. 文章中心概括
《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2. “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1)“晓之者”解“忧”的技巧: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2)那个好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七年级下册
4. 孙权劝学
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解释
(1)权谓吕蒙曰
(2)卿今当涂掌事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但当涉猎
(6)见往事耳
(7)孰若孤
(8)蒙乃始就学
(9)及鲁肃过寻阳
(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1)即更刮目相待
(1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同 ,
3. 古今异义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 ;今义:告别,解雇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 ;今义:孤单,孤独
治,古义: ;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见往事耳 古义: ;今义:过去的事
(4)但当涉猎 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5)蒙乃始就学 古义: ;今义:表示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
(6)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 ;今义:以及
(7)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 ;今义:更加
(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古义: ;今义:看见
4.一词多义
当涂掌事
(1)当
但当涉猎
蒙辞以军中多务
(2)以
自以为大有所益
见往事耳
(3)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蒙论议,大惊
(4)大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 文言句式
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何见事”应为“见事何”
译:
综合探究
1. 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孙权劝学》节选自《 》,是北宋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记载了从 到 共1 362年间的史事。作者字 ,陕州夏县人,北宋 。
2. 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记叙吕蒙在孙权的规劝下发愤学习,才略大增,受到鲁肃赞扬的故事,揭示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启发人们不要因工作繁忙而疏忽学业。
3. 成语积累
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8. 木兰诗
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解释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万里赴戎机
(5)关山度若飞
(6)朔气传金柝
(7)策勋十二转
(8)赏赐百千强
(9)出郭相扶将
(10)著我旧时裳
(11)对镜帖花黄
(12)雄兔脚扑朔
(13)双兔傍地走
(14)安能辨我是雄雌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同
3. 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 古义: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
(3)出郭相扶将 古义: ;今义:仅用作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 ;今义:行走
4. 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
(1)市
愿为市鞍马
将军百战死
(2)将
出郭相扶将
昨夜见军帖
(3)帖
对镜帖花黄
5. 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 作动词,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作名词,
6. 文言句式
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愿为市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译:
(2)问女何所思。 ,“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译:
综合探究
1. 文章中心概括
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整体把握:木兰形象
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
12. 卖油翁
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解释
(1)陈康肃公善射
(2)公亦以此自矜
(3)尝射于家圃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5)睨之
(6)但微颔之
(7)但手熟尔
(8)康肃忿然曰
(9)尔安敢轻吾射
(10)以我酌油知之
(1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12)徐以杓酌油沥之
(13)康肃笑而遣之
2. 通假字
(1)但手熟尔 ,同 ,
(2)徐以杓酌油沥之 ,同
3. 古今异义
(1)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 ;今义:平安,安全
(2)但手熟尔 古义: ;今义:表转折
(3)久而不去 古义: ;今义:到,往
4. 一词多义
但手熟尔
(1)尔
尔安敢轻吾射
公亦以此自矜
(2)以
以钱覆其口
但微颔之
以我酌油知之
(3)之 以杓酌油沥之
笑而遣之
释担而立
(4)而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康肃笑而遣之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5)其
以钱覆其口
尝射于家圃
(6)射
吾射不亦精乎
5. 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 作动词,
(2)尔安敢轻吾射 作动词,
(3)尔安敢轻吾射 作名词,
6. 文言句式
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尝射于家圃。
译:
(2)自钱孔入。
译:
综合探究
1. 文章中心概括
《卖油翁》这个故事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2. 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16. 短文两篇
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解释
(1)有仙则名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惟吾德馨
(5)谈笑有鸿儒
(6)往来无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
(9)可爱者甚蕃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1)濯清涟而不妖
(1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3)亭亭净植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陶后鲜有闻
(1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 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 古义: ;今义:鸿雁,书信
(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 ;今义:形状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种植
(4)陶后鲜有闻 古义: ;今义:新鲜
3. 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之 水陆草木之花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 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作动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动词,
(3)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
(4)不蔓不枝 作动词,
(5)香远益清 作动词,
5.文言句式
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1)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
译: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
综合探究
1. 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人名),字梦得, (朝代)文学家。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人名),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朝代)哲学家。著有 等。
2. 文章中心概括
(1)《陋室铭》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所居陋室主人、事物、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操。
(2)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4. 河中石兽
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二石兽并沉焉
(3)阅十余岁
(4)竟不可得
(5)棹数小舟
(6)尔辈不能究物理
(7)是非木杮
(8)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9)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10)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1)如是再啮
(12)遂反溯流逆上矣
(13)求之下流,固颠
(1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5)然则天下之事
(16)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17)可据理臆断欤
2. 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今义:并列
(2)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3)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阅读
(4)盖石性坚重 古义: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 ;今义:坚固
(7)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物理学
3.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去
西蜀之去南海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老河兵闻之
- 之 其反激之力
求之地中
4. 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作动词,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作名词,
综合探究
文章中心概括
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七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8.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梳理】
1. (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谈论
(3)不久,一会儿 急 (4)高兴的样子 (5)大体 相比 (6)不如,不及 趁、乘 (7)约定 (8)舍弃 离开 (9)才 (10)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11)对人有礼貌的称呼 (12)语气词,表示感叹 (13)舍弃 (14)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5)拉,牵拉 (16)回头看
2. 不 “否”
3. (1)离开 (2)约定 (3)舍弃 (4)相比
(5)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4. 同“否” 没有
5. (1)名词 约定 (2)形容词 感到惭愧
6. (1)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2)判断句 (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1. 《论语》十二章
【知识梳理】
1. (1)按时 (2)同“悦”,愉快 (3)生气,恼怒 (4)指有才德的人 (5)每天 泛指多次 自我检查、反省(6)替人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7)诚信
(8)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9)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0)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1)迷惑,疑惑 (12)上天的意旨 (13)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4)越过 法度 (15)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和体会 (16)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7)疑惑 (18)能忍受 (19)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代词,……的人 (20)以……为快乐 (21)吃 (22)介词,对,对于 (23)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4)好的方面,优点 (25)河流 (26)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27)指军队 改变 (28)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9)坚定 (30)仁德
2. (1)说 “悦” 愉快 (2)有 “又”
3. (1)按时 复习 (2)志同道合的人 (3)指有才德的人 (4)每天 泛指多次
(5)好的方面,优点
(6)可以凭借 (7)粗糙 冷水
4. (1)替 成为,做 (2)表转折,却 表顺承,不译 表并列 (3)了解 知道 得到 (4)快乐 以……为快乐 (5)立志 志向 (6)代词,他的 代词,那种
5. (1)名词 按时 (2)名词 (3)动词 (4)形容词 形容词
(5)形容词 形容词 (6)名词
【综合探究】
1. 《论语译注》 儒家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20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 丘 仲尼 鲁国 春秋末期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5. 诫子书
【知识梳理】
1.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明确、坚定(3)达到 (4)使……增长
(5)放纵 振奋 (6)轻薄 修养 (7)疾行,指迅速逝去 (8)最终
2. (1)安静,集中精神 (2)轻薄 (3)懈怠 (4)离开,引申为“消失”
3. 学习 学业
4. (1)形容词 (2)形容词 (3)形容词
5. 介词宾语前置句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8. 狼
【知识梳理】
1. (1)仅,只 (2)连接、紧跟 很 (3)把 (4)跟从
(5)一起 追随、追赶 原来 (6)攻击 (7)看,视 (8)柴草
(9)解除,卸下 (10)上前 凶狠注视的样子 (11)一会儿 径直离开
(12)像狗似的 (13)时间长了 闭上眼睛 (14)这里指神情、态度 从容、悠闲
(15)突然 (16)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17)企图 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8)大腿 (19)才 明白 假装睡觉
(20)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用来 (21)狡猾 一会儿 (22)巧变诡诈 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 (1)大腿 (2)罢了 (3)能有多少
3. (1)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代词,它,指狼 助词,无实义 结构助词,的 (2)指狼 指麦场 指柴草堆 指屠户 (3)攻击 敌人 (4)仅,只 停止 只是
(5)神情、态度 打算、企图 (6)前面 上前 (7)把用 用来
4. (1)动词 指屠户 (2)名词 像狗似的 (3)名词 挖洞 (4)名词 从通道
(5)名词 攻击 (6)名词 上前
5. (1)状语后置句 (屠户)把骨头投给(狼)。
(2)省略句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22. 寓言四则
【知识梳理】
1. (1)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 (2)待,等到 (3)知道,听说 (4)讲述
(5)使……知道 (6)应答,回答(7)无,没有 (8)告知,开导 (9)你
(10)行动,活动 (11)为何,为什么 (12)纵使,即使 (13)踩、踏
(14)同“释”,解除、消除
2. 舍 “释” 解除、消除
3. (1)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2)无,没有 (3)告知,开导 (4)你
4. (1)知道,听说 使……知道 (2)像 你 (3)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结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代词,他 (4)介词,向、对 在
5. 被动句 被宋君知道了这件事。
七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4. 孙权劝学
【知识梳理】
1. (1)告诉,对……说 (2)当道,当权 (3)推托 用 事务 (4)古时王侯的自称 难道 研究儒家经典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后写作“耶”
(5)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6)了解 指历史 语气词,罢了 (7)谁,哪一个 比得上 (8)于是,就 从事 (9)到,等到 经过 (10)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11)重新 擦拭 (12)怎么 知晓事情 语气词,相当于“呢”
2. 邪 “耶” 语气词
3. (1)推托 (2)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3)指历史 (4)只,只是 (5)从事 (6)到,等到 (7)重新 (8)知晓
4. (1)掌管,担当 应当 (2)用 与“为”组成“认为”(3)了解 知晓
(4)表程度,十分 表示年长
5. (1)状语后置句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2)宾语前置句 长兄你知晓事情为什么这么晚呢!
【综合探究】
1.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体通史 战国 五代 君实 政治家、史学家
8. 木兰诗
【知识梳理】
1. (1)介词,为了 买 (2)只 水流声 (3)胡人的战马 马叫的声音
(4)战事 (5)越过 (6)北方 (7)记 (8)有余 (9)外城 扶持
(10)穿 (11)同“贴” (12)动弹 (13)靠近、临近 跑 (14)怎么
2. 帖 “贴”
3. (1)指父亲 (2)副词,只 (3)外城 (4)跑
4. (1)集市 买 (2)带领 扶持 (3)文告 同“贴”
5. (1)名词 记 (2)动词 战马
6. (1)省略句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宾语前置句 问木兰在想什么。
12. 卖油翁
【知识梳理】
1. (1)擅长 (2)凭借 自夸 (3)曾经 (4)放下
(5)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6)只 点头
(7)同“耳”,相当于“罢了” (8)……的样子 (9)怎么 轻视
(10)凭、靠 舀取,这里指倒入 (11)于是 放 (12)慢慢地 同“勺” 下滴
(13)表修饰 打发
2. (1)尔 “耳” 相当于“罢了” (2)杓 “勺”
3. (1)怎么 (2)只,不过 (3)离开
4. (1)同“耳”,相当于“罢了” 你 (2)凭借 用
(3)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代词,指射箭凭手熟的道理 代词,指葫芦 代词,指卖油翁
(4)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修饰
(5)代词,代陈尧咨 代词,代葫芦 (6)动词,射箭 名词,射箭的本领
5. (1)名词 点头 (2)形容词 轻视 (3)动词 射箭的本领
6. (1)状语后置句 (他)曾在自家的园子中射箭。
(2)省略句 (油)从钱孔中穿过去。
16. 短文两篇
【知识梳理】
1. (1)就 出名,有名 (2)灵验 (3)这 (4)只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5)博学的人 (6)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7)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 使……扰乱 (8)指官府文书 使……劳累 形体、躯体
(9)多 (10)沾染(污秽) (11)洗 水波 过分艳丽 (12)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13)耸立的样子 竖立 (14)亲近而不庄重 (15)少 (16)应当 很多
2. (1)大 (2)形体、躯体 (3)竖立 (4)少
3.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1)名词 出名,有名 (2)形容词 灵验 (3)形容词 使……劳累 (4)名词 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5)形容词 远播
5. (1)宾语前置句 有什么简陋的呢? (2)判断句 莲是花中的君子。 (3)省略句 我唯独喜爱莲,(它)(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4)宾语前置句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综合探究】
1. 刘禹锡 唐代 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 周敦颐 北宋 《太极图说》《通书》
24. 河中石兽
【知识梳理】
1. (1)靠近 河岸 (2)一起 兼词,“于之”,在那里 (3)经过,经历
(4)终了,最后 (5)划(船) (6)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规律 (7)这
(8)难道,怎么 被 (9)颠倒,错乱 (10)侵蚀,冲刷 (11)像这样
(12)于是 逆流 (13)固然,当然 (14)依照他的话(去做)
(15)既然这样,那么 (16)只 (17)主观地判断
2. (1)一起 (2)这 (3)经过,经历 (4)大概是 (5)只 (6)固然,当然
(7)事物的道理、规律
3. (1)离开 距离 (2)被 成为 (3)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石兽
4. (1)名词 划(船) (2)动词 凶猛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