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内容

2023年7月9日

八年级下册课本内容梳理
一、《社戏》
1.整体感知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叙写了 “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经历的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朴实善良、无私有爱的美好品质,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
2.文章开头交代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这与看社戏有无关系?为什么?
文章开头虽没有写到社戏,但为看社戏做铺垫,突出了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乐土”一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3.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品味“照例”一词。
“照例”说明已成定例,一方面体现了“我”得到优待,;另一方面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好客。
4.分析“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的作用。
过渡句,承接上文“我”在平桥村的种种乐事,引出下文看社戏的描写。“第一盼望”突出了看社戏这件事对“我”的吸引力之大。
5.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上面这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角度。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迷人的景象和月色,暗合人物的心情,营造了一种神秘、静谧的月夜看戏的氛围。“扑”字,暗写了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把山写活了,衬托出船行速度之快。“跑”字照应“飞”字,将连山化静为动,从侧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从听觉角度写感觉快到赵庄了,“似乎”“或者”“也许”都表示猜测,提示可能是错觉,与下文相呼应。
6.本文人物形象丰富,结合文章谈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些人。
本文塑造了一群憨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可看出底细来,便又大声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写出双喜的聪明、胆大、有责任心;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写出阿发的淳朴、无私和憨厚。这些都是他们纯洁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 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他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示得最为突出。
六一公公形象: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听我说“豆好吃”,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
7.……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航船比作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之高,穿行速度之快。老渔父的“喝采”是侧面描写。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表达了“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8.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揣摩结尾的作用。
①通过议论抒写对社戏的怀念,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② “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③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回延安》
1.整体感知
本诗以陕北民歌 “信天游”的形式,描述“我”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延安的风土、人物、革命传统,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2.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手法。
①“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②“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来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③“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3. 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①第一部分写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描写与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相聚的喜悦之情。第四部分描述延安城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第五部分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②抒情线索是“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4.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①千声万声呼唤你,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②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③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④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①“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是夸张,极写其呼唤声之多、之密。“母亲廷安”把延安比作“母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示亲切和敬意。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以人的情绪和行为,渲染了欢乐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回延安途中急切、喜悦的心情。
③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想要身上生出千万的腿和眼,要把延安看个够,表明延安变化之大。
④“换新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延安变化之大;把延安称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和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由衷歌颂。
三、《安塞腰鼓》
1.整体感知
这篇抒情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场面的描写,歌颂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西北汉子的阳刚美和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讴歌了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文明。
2. 品味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②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④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礼记变得亢奋了。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后生比喻成“高粱”,写出年轻生命的无华而茁壮、自然而健康。高粱地是体现陕北特色的景观之一,以高粱地为背景,极具地方特色。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腰鼓,“呆呆地”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安静时的状态,为下文写安塞腰鼓表演蓄势。
③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层出不穷的想象和联想来描绘舞鼓,思维大开大阖,气势恢宏,突出了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
④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三组反义词写出了安塞腰鼓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3. 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体会结尾的妙处。
开篇仿佛呈现出一群高原后生的雕塑,安然不动,神情沉稳而安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以认为这是实写)。再结合它前面一句“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情境突变,令人读来感觉异样陌生,是作者追求的表达效果。再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四、《灯笼》
1.整体感知
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回忆早年与 “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 “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 “正能量”。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简要说明。
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描写元宵热闹的场景,突出欢乐氛围,表达喜爱之情
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3.分析文章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
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五、《大自然的语言》
1.整体感知
这篇事理说明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大丰收。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为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
3.文章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4.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
物候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的反应。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是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词语,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
6.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请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文章补充一些例证,再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的决定因素。
课文中说的“影响植物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是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六、《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整体感知
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原因、分布和特性等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信访人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 这些括号中的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说明。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即非常纯的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①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②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③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④这一句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七、《大雁归来》
1.整体感知
《大雁归来》的作者是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本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的活动,说明大雁是对人类有益无害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2. 分析这些句子的作用。
①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④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作者用了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描写大雁,使文章形象生动,表现了大雁的特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3.本文是如何做到知识性、抒情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的?
文章虽短,却记叙了不少关于大雁北归的知识,如大雁归来的时间、地点,特别是作者通过观察,注意到大雁的飞行路线之直,还发现每支“雁队”多半是“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从而说明它们是“一些家庭”或“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这些都为很多读者闻所未闻,读来有一种“发现的快乐”。
浓郁的抒情色彩更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作者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哀伤痛,更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一切生命活动,从觅食到鸣叫,无不由衷喜爱,或直抒胸臆,或含蓄抒情。这种浓郁的抒情性,正是文章感染力的一个主要源泉。
在文章深切的情感背后,是作者对于人类,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厚重反思。这就赋本文以深刻的思想性。作者将大雁视作人,从大雁身上看到人的精神品格,背后有他生态伦理学”观念的支撑,他认为需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敬重这个自然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
八、《时间的脚印》
1.整体感知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读物,作者陶世龙。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本文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以及怎样记录时间,最后阐明了读懂“时间的脚印”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2.文章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是否偏离了主旨?
从作者的思路看,没有偏离主旨,因为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时间的记录的“重要的一种”,而 “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都是用来说明时间被记录的方式的。
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3.本文有许多运用拟人化写法的语句,如何理解它们的作用?
文章里这样的语句很多,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这种写法,一是拉近了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更鲜明强烈的印象。
十三、《最后一次讲演》
1.整体感知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闻一多先生严厉声讨反动派的卑劣行径和无耻罪行,高度颂扬了李公朴先生为民主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2. 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语言通俗,明白易懂。
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语气上:歌颂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斥责反动,不留余地。
用语上: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语句简短,句式多样。语句简短,更加有力度,明快利落。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讲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
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
设问: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反问: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感叹: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3. 本文依据表达特定感情的需要,人称不断变换,试分析不同人称各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①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表明演讲者毫无畏惧,直面敌人,向敌人发起攻击。
②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其险恶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演讲者极其愤怒的感情和轻蔑的态度。
③鼓舞人民团结斗争用“我们”,表现出演讲者与群众亲密的、战友般的感情。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显出演讲者情感的鲜明,立场的坚定。如:“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昆明的青年绝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十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整体感知
这篇演讲词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例子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一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已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举例论证。在演讲中,为自己的论点举一个例子,可以把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使听众容易接受并得到启发)说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把探查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进而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注重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4.12段中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演讲者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十五、《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整体感知
本文节选了作者《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中的第六个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爱国奉献、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高尚精神。
2.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合第26段分析逻辑严密性是如何体现的。
2段提出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第34段阐明自己对“权威”的认识,这是扶植年轻人的理由;第56段举例分析创业的都是年轻人,要为年轻人创业创造条件,即怎样扶植。这几段是按层层深入的顺序安排的,逻辑严密
3. 这篇演讲口语与科学术语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结合下列句子分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②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③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①“不可设想”意思是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这里指发展迅速的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
②“马马虎虎”意思是勉强,凑合。表现作者的谦虚,幽默。
③“风口浪尖”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运用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十六、《庆祝奥林匹克运动会复兴25周年》
1.整体感知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1919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这篇演讲词,作者回顾了奥林匹克主义走过的艰难历程,深入阐述了奥林匹克主义在当前形势下的新角色及新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奥林匹克主义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
2.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请梳理文章的思路。
1自然段,总领全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在经历战争后即将扮演崭新的角色。第23自然段,指出平和与自信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有力支撑;第45自然段,说明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及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第67自然段指出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大众参与;第810自然段,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3. “更快、更高、更强”与顾拜旦倡导的奧林匹克精神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
“更快、更高、更强”充分表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但其含义非常丰富。“更快、更高、更强”不仅是指运动成绩,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参加奥运比赛,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赢得冠军,而是参与!”只有在参与中,运动员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和他人,才能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奋斗中寻找自我,实现自我。
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文明精华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但仍可促进和平;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物质生活必需品,但仍可促进公平;虽不能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才智培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发展。和平性、公平性、教有性,在他看来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十七、《壶口瀑布》
1. 整体感知
《壶口瀑布》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散文。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要素,即“所至”(游踪)、“所见”(风貌)、“所感”(感想)“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见”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本文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2.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特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3. 阅读课文第34小节,赏析语言的妙处。
①动词的运用准确,词语丰富。在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②反复手法的运用,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跌”字在文段中出现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形成独特的音节效果。③运用拟人的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使描写更有形象性,更易打动读者,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4. 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请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号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5. 文章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沸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有陡峭奇绝,有多姿多彩。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6. 本文借景抒情,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赞美了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从而赞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景和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由“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联想到人的形象。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由“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联想到人的性格。
③议论抒情,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联想到黄河“伟大的性格”的象征意义。
十八、《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整体感知
这篇游记以时空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东的见闻和感受,描述了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对壮美的各拉丹东雪山、冰河、冰塔林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故畏。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③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将笔触宕开,抒写作者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
4.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格拉丹东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脉络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十九、《登勃朗峰》
1.整体感知:
《登勃朗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这篇游记描写作者登勃朗峰时所见的奇绝景色,记叙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字里行间透露出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2.《登勃朗峰》第6段作者由观赏到峰顶的美景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①“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产生的联想。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肥皂泡能够摄入各种景物,而且只要人的视点稍加变换,肥皂泡中的景物形态就会发生变化,而肥皂泡本身在阳光下呈现出七彩光华。这与课文第5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无定颇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这一段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景,其实也是对景物描写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诉诸读者的生活经验,给读者留下了比较大的自主想象空间。
②写“肥皂泡”,更重要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感慨。峰巅云朵那亦幻亦真的光影、色彩、形状,美丽异常,却也变化无定,瞬息即逝,就像那“最美丽最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基于此,作者做了一个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其潜在的感慨可以这么理解:因其少而尤为珍责。这是作者由眼前景物得来的感悟,同样也是对景物之美的高度赞赏。作者的情感与遐思都借“肥皂泡”来表达,既含蓄又富有意趣。
3.本文的题目是“登勃朗峰”,但文章的后半部分是记叙下山时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后半部分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结合文章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综合运用散文的笔法和小说笔法。文章前部分叙写登山所见,重在绘景抒情,写法与常见的写景散文大同小异,通过对勃朗峰自然景物的描写,准确细致地展现了勃朗峰迷人的景色。例如:“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这些描写,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后半部分,运用小说笔法,写坐车的经历,以描写刻画人物为主,具有一定的情节性,类似于小说,具体而言,作者在记录事件过程之始就设置悬念——后发能否先至,随着颠簸、危险的行程在笔下展开,悬念不仅没有解开,反倒添上一重——能否安全到达,在揭晓谜底之前,又插人“勃朗队长”的半醒半醉的话,越发让人担心,最后将两层悬念一起揭开,读来引人入胜。写人物时,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综合运用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使两个人物互相映衬,集中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言行之“奇”,带有漫画化的特点。事件的情节感与人物的漫画感,是作者小说手法运用成功的明证,也是作者的乘车经历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二十、《一滴水经过丽江》
1.整体感知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游记散文。这篇记在叙述和描写中,借“一滴水”的口吻表达了对丽江的感情,有久久的渴望,更有由衷的赞美——赞美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赞美美丽的古城与自然的美妙融合,更赞美丽江的醇美、和谐、沉静。
2. 赏析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的表达效果。
连用两个“喧哗”,形成反复,强调了“又化成了一滴水”的兴奋、喜悦之情。“扑”字,形象生动,富有动感。
3.赏析加点的词语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上水面,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
“惊醒”一词写小水滴被惊醒,有动作,有情态,形象地写出了“我”由黑暗的地底来到了光明的世界。“咕咚”一词,象声词,写其声,“翻”,动词,状其形,这两个词语写小水滴重见天日,语言生动形象,形声毕备。
4.《一滴水经过丽江》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作者以此收束全文,简洁明了,余韵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