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分析作者夜游乐在哪几方面?
答:景色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友情之乐——更有友人相伴,悠闲漫步,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2、《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虽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夜夜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3、《记承天寺夜游》紧扣“夜游”结构全文。开篇先从“夜”写起,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和夜游的缘由;接着写寻找同伴并点明夜游地点,为写景做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绘景物;结尾部分借景抒情。
4、怎样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的“闲人”一词?
答:“闲人”,即清闲之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一再被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聊以自慰罢了。
5、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答:“闲人”包括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郁郁不得志的悲凉等。
6、《记承天寺夜游》文中“闲人”,表现了复杂的情感,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答:“闲人”:1表现出苏轼的自得心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2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诬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能做闲人。
7、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
答:“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新淡雅。作者运用比喻,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生动形象地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