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简答题

2023年7月8日

《爱莲说》:

  1. 周敦颐《爱莲说》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答:1、《爱莲说》中主要写的是莲之爱,还要写菊之爱,起正衬作用,正面映衬莲的高洁质朴的品格;写牡丹之爱,起反衬作用,反衬莲的高洁质朴的品格。
2、这是对比、反衬手法,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2、举例分析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举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1对比、衬托。把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的高洁相对比。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感情。2比喻。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揭示了莲的内在气质。
3、请结合原文句子,说说《爱莲说》一文是如何体现“托物言志”的。
答:《爱莲说》一文中的很多句子都体现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世俗浮沉的高洁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品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支”写出了莲正直挺拔、独立支撑、不牵扯攀附的性质和品质,象征君子独立精神和正直操守;“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人格力量和高洁形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不可轻慢亵渎。
4、《爱莲说》一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答: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5、《爱莲说》本是描写莲花,作者却写了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菊”象征花之隐逸者;“牡丹”象征花之富贵者。作者用“菊”与“牡丹”来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6、《爱莲说》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莲的君子之风?表现了君子怎样的高尚品质?
答: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托物寓意)。从生长环境、外形、香气等方面赞美了莲的君子之风。 表现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胸怀磊落,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7、《爱莲说》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答: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8、周敦颐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进行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