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为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宝石的红星》等,笔触雄浑,
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新中国成立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我爱这土地》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1月,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坚定地融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
“吹号者”,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诗人说,自己“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我爱这土地》主题归纳:
在这首抒情诗中,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他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我爱这土地》写作特色
(1)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土地”是艾青诗中的主导意象之一。“土地”
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这一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愤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朴素的诗句,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
情结
(2)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感情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能久久地拨动读者的心弦。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3)强烈的对比,映射执着的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诗人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呢?这是诗人在开头留给我们的悬念。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歌唱的顽强生命力所折服、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用身躯使土地肥沃,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中一以贯之的仍是“鸟”对土地的执着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至此,上面的悬念也就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