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应试技巧之记叙文
· 最重要的四点:(请不要觉得我啰嗦,这个必须一再强调哈!)
1、所有的答案,应该都来源于文章!!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答案,在文本里找不到对应的证据,那么你这道题目,就错了。
2、所有的答案,应该都围绕文章中心!!
所以,最起码你得能读懂文章想要写谁,要抒发或者赞美或者批判什么。
3、请你——认!真!读!题!一个字都不要漏掉,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这个不解释了。
4、请你掌握熟悉基础知识。因为,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举例肯定是挂一漏万的。若想取得好成绩,只能打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 考点一:概括能力。
表现形式: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中心主旨/情节。
应对方式:
1、把握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根据四个要素,概括文章或者段落内容或者情节。如果是“简要”概括,怎抓住“什么人做什么事”即可。
2、概括中心主旨的规范。
本文通过记叙谋时某人的某事,展现/揭露……的现实,表达……的情感。(赞扬/批判/讽刺……)
3、注意:如果题目中,已给出例子,请严格按照例子的格式来组织语言。例如:
主要事件 | “他”当时的反应 | “同学们”当时的反应 |
“他”坚拒打扫任务 | 蛮横 | 害怕报复,不敢说话 |
汪老师笑着铲糖皮 | (2) | 静静望着,非常吃惊 |
汪老师笑着说理由 | 感动 | (3) |
(1) | 悔过 | 响起掌声,热情鼓励 |
根据每列给出的例子,可以预先推知每空语言的格式,(1)应该是完整的一句话,(2)填写的应该是表情感的二字短语,(3)则是由两个四字短语组成的学生反应,应该是心理动作类的短语。
· 考点二:分析记叙顺序。
表现形式:
1、某段用了______的记叙顺序。
2、作者写了A事,为什么还要写B事?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
3、文中某段写某事件的作用是什么? 或 某段插叙/倒叙的作用是什么?
应对方式:
1、了解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2、了解记叙顺序的各自作用:
顺叙 | 将事情的发展经过按照顺序记录下来,使事件来龙去脉清晰。 |
插叙 |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说明解释和衬托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周密,充实,主旨更加明确 |
倒叙 |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
3、注意:在具体分析记叙顺序的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不能仅仅把一般的作用写上去就结束了。
· 考点三:分析人物形象。
表现形式:
1、某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
2、“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口口—口口的个变化过程。
3、某段中,某人做某动作/表情/(露出)神态/(说)话语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补写某段内容。
应对方式:
1、掌握人物描写方法的种类: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2、了解所有的人物描写的作用,都是为了刻画人物当时的状态,以及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的。
3、所有的人物,做某动作/表情/(露出)神态/(说)话语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某件事情促使他萌发了某种情感,所以答题思路一般是“因何事生何情”。
4、梳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需要认真通读全文,能够从文中找到现成的词语的就用文中的词语,不能就要根据文本推论出心理。
5、补写内容,一定要扣紧文章中心和人物性格特征,综合运用四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全方位地来描写。
· 考点四:分析词句段含义或作用。
表现形式:
1、XX词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________。 或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
2、对XX词句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某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应对方式:
1、词句段的含义,有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回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2、词句段的作用,有结构上和内容上(表情达意)两方面的作用。以下是这两方面分别涉及到的作用汇总,请务必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使用,不要乱用滥用。
结构上 | 引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过渡),点题,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 |
内容上 (表情达意) |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
3、可以根据词句段所在的位置,判断作用。例如,在开头,往往有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在文末往往有总结照应、首尾呼应、揭示中心等作用。
4、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它们的作用有:渲染气氛、交代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等作用。
5、务必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回答,不要生搬硬套概念。
· 考点五:体会语言特点。
表现形式:
1、请将划线句改为反问句/陈述句/双重否定句……
2、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子填空。
3、划线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
4、某句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可以从修辞,重点动词形容词副词,句式,句子语气等方面进行分析)
应对方式:
1、请重新回味一下小学有关变换句式的知识。很简单的,此处略。
2、请认真品味词语,通过平时的阅读积累,把握词语之间的不同。比如:使用范围,适用场合,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等。
3、分析句子的时候,请重点关注修辞方法,还有那些表情达意上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比如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或者描写人物情态的形容词、副词,成语或者比较有特点的四字短语——这些词语,在平时课内现代文阅读的时候,老师都会带着大家去品味揣摩的,你当时积极认真思考了么?
4、分析句子的时候,还要关注不同的句式(常规句,倒装句,肯定句,否定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等),和不同语气(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等)。
5、领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它们的作用如下:
比喻 | 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体现出……的感情。 |
拟人 | 把XX比成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体现出……的感情。 |
排比 | 加强了语气或者……的情感,强调了……/表达了……的一层层深入。 |
夸张 | 启发读者的想象,突出……的主要特征。 |
设问 | 引起读者对……的思考,突出文章的重点(要结合文本写出重点是什么)。 |
反问 | 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内容(请根据文本概括),引起读者对……的思考。 |
· 考点六:了解写作手法。
表现形式:
本文或某段运用______写作手法,请简单进行分析。
应对方式:
1、了解写作手法的类别及其作用:
类别 | 概念 | 作用 |
照应 | 前后呼应。后文对前文有落实,前文对后面有伏笔或暗示 | 帮助读者了解文章脉络和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结构严谨。 |
衬托 | 用渲染描绘某一情景来表现另一情景。 |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配角衬主角,环境衬托等 |
对比 | 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 突出重点表现的一个。 |
悬念 | 把读者希望知道的事情按下不说 |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其一直读下去。 |
讽刺 | 用嘲笑、讥讽、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 | 贬斥、否定对象 |
象征 | 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 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
托物 言志 |
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 | 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
线索 |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一篇文章可以有一条线索,也可以有多条线索。线索的表现可以是人物活动、事件的发展、时间、空间或者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 | 结构上:贯穿全文(串起文中的……),使文章完整。 内容上:线索也是情感(中心)的载体。既承载了主角的情感,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主角)的情感。 |
2、要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和概括文章的线索。因为线索贯穿始终,所以根据这一特点,线索比较容易判断。
· 考点七:了解表达方式。
表现形式:
某句段运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
应对方式:
了解表达方式的种类: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和描写,参见前文。
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往往起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抒情:
就是用饱含情感的寓言,抒发作者对人或事物的情感
抒情的表现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浓烈的情感)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