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梳理
《三峡》阅读要点和训练
一、基本知识
*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言词语
【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二、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大(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直接抒情)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三峡》中正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
4、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5、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l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9、本文写春冬之景,用清、荣、峻、茂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10、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是: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11、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①进一步表现了三峡山高、岭连、水长的地理特征:②渲染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气氛。
12、作者先写夏水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三峡水夏季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14、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二、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理解
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8、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四、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五、一词多义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与之类似的有《与朱元思书》吴均)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来自《陈涉世家》司马迁)
六、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交相辉映。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一、要点
1.词语解释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户:门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2、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3)本文画龙点睛的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闲人”,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二、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
二、简答
1、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与张怀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答: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庭中。
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3、“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与朱元思书》
一词多义
1、 [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 (断,停止 )
2、 [上] 负势竞上 (向上) 横柯上蔽 (在上边)
3、 [无] 直视无碍 (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 (不)
4、 [百] 一百许里 (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 (概数,表示多)
5、 [直] 直视无碍 (直接) 争高直指 (笔直)
6、 [负] 负势竞上 (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背)
7、 [穷] 蝉则千转不穷 (穷尽) 穷冬烈风 (深) 穷则独善其身。 (不得志,不显贵)
8、 [见] 有时见日(通“现”出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③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⑤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⑦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⑧负势竞上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⑨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
课文内容理解
1、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富春江的秋景,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 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
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孟子》二章 知识点整理
文学常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孟子,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3、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4、《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富贵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 往送之门,戒之(告诚)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1(谨慎)
居: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所)
之: 母命之(代词,她,代指女儿)
住送之门(动词,去、到)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真诚
2.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正直,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 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一文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迈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分别概括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
景春认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就是男子汉大丈夫。孟子认为大丈夫既要胸怀天下,不畏强暴,坚守仁义道德的原则,又要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二、古今异义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比方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国外 今义:出去
6、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士官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
2、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3、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流露
4、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四、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2、劳其筋骨:使……劳累
3、饿其体肤:使……饥饿
4、空乏其身:使……穷困缺乏
5、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阻挠
6、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
7、然后知生于忧患:使……生存
8、而死于安乐也:使……死亡
(二)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
(三)动词作名词
1、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五、文言句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也是被动句)
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六、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任重大任务的名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这篇短文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2、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5、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从反面论述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归纳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引出“故天将……”的结论。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扛, 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苦:古义:愁 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五、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六、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穷凶极恶(极端)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政通人和(顺利)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
七、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八、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寓意:*有远大抱负并不畏艰难险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最终会走向成功。
5、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这样写,可以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表达人们美好愿望。
6、本文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直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大众和后世子孙的伟大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在命名上特意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一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另外以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之艰巨,以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衬托愚公不可动摇的决心。
7、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他大智若愚。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周亚夫军细柳》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三、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
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四、词类活用:
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五、一词多义
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名词,使者、使臣
使 使人称谢 动词,派遣
军 军细柳 动词,驻军、驻扎
军 上自劳军 名词,军队、守军
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名词,军营
诏 不闻天子之诏 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诏 使使持节诏将军 动词,宣告、告诉
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动词,作为、封为
为 天子为动 介词,被
之 已而之细柳军 动词,往,到……去
之 不闻天子之诏 助词,的
之 称善者久之 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介词,把
以 以备胡 介词,用来、来
以 将以下骑送迎 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以 请以军礼见 动词,用、行
六、古今异义
将军亚夫持兵揖 兵(古)兵器 ;(今)士兵
将军约 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军中闻将军令 闻(古)听从;(今)用鼻子嗅
使人称谢 谢(古)告知;(今)感谢
其将固可袭而虏 固(古)必定;(今)坚固,顽固
七、重点内容
1、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2、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3、汉文帝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军营中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的景象,可见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
②文帝到细柳营,“也要遵循军令,按辔徐行。可见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军令畅达)
③面对天子,亚夫的言行可见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守军礼。
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霸上及棘门军提供了反面例子作为对比,而在“匈奴大人边”的背景下,文帝需要的正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周亚夫这样治军有方的将军。
4、人物: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明(有方)、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堪当重任的“真将军”。
文帝是以天下为重(识大体)、体恤民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识才、敬才,知人善任的明君。
八、探究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周亚夫军营的情形和周亚夫的情形,表现周亚夫的优秀品质。
侧面衬托:文中还有大量侧面描写,如写细柳军士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士吏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
侧面衬托的写法避免了单一从正面写来的直接,提供了更多观察人物的视角,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五、阅读。
1.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内容。
2.第一段点明了什么,说说这段的作用是什么?
背景 作用: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人物展示其性格特点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3.表现细柳军时刻有备,训练有素的是哪句话?(常备不懈、严阵以待)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4.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5.本文重点写周亚夫,可他的出场并不多,说说是怎样表现这个人物的?
运用细柳营与霸上、棘门军对比及描写细柳营严明的军纪上,来侧面烘托周亚夫的形象。
6.作者对周亚夫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7.课文先写到文帝到霸上、棘门军营的情况有何作用?
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作铺垫并由此引出多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