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考点梳理
文言句读专题
【读】
1.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1)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顿。
今齐地/方千里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余/闻之也久 屠/自后断其股
(2)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1)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2)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夫/战,勇气也 乃/悟前狼假寐 夫/大国,难测也
(4)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5)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虽千里/不敢易也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烨然/若神人
【句(口诀)】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密相关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了解文章大意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惟……抑亦……”(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们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跟踪练习】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1.上(指唐太宗) 令 封 德 彝 举 贤/久 无 所 举/上 诘 之/对 曰/非 不 尽 心/但 于 今 未 有 奇 才 耳/上 曰/君 子 用 人 如 器/各 取 所 长/古 之 致 治 者/岂 借 才 于 异 代 乎/正 患 己 不 能 知/安 可 诬 一 世 之 人/德 彝 惭 而 退。
2.孟 子 谓 齐 宣 王 曰/王 之 臣/有 托 其 妻 子 于 其 友 而 之 楚 游 者/比 其 反 也/则 冻 馁 其 妻 子/则 如 之 何/王 曰/弃 之/曰/士 师 (司法官) 不 能 治 士/则 如 之 何/王 曰/已 之/曰/四 境 之 内 不 治/则 如 之 何/王 顾 左 右 而 言 他。
3.京 房 与 汉 元 帝 共 论/因 问 帝/幽 、 厉 之 君 何 以 亡/所 任 何 人/答 曰/其 任 人 不 忠/房 曰/知 不 忠 而 任 之/何 邪/曰/亡 国 之 君 各 贤 其 臣/岂 知 不 忠 而 任 之 /房 稽 首 曰/将 恐 今 之 视 古/亦 犹 后 之 视 今 也。
4.子 张 问 仁 于 孔 子/孔 子 曰/能 行 五 者 于 天 下 为 仁 矣/请 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恭 则 不 侮/宽 则 得 众/信 则 人 任 焉/敏 则 有 功/惠 则 足 以 使 人。
5.王 黄 门 兄 弟 三 人 俱 诣 谢 公/子 猷 子 重 多 说 俗 事/子 敬 寒 温/既 出/坐 客 问 谢 公/向 三 贤 孰 愈/谢 公 曰/小 者 最 胜/客 曰/何 以 知 之/谢 公 曰/吉 人 之 辞 寡 /躁 人 之 辞 多/推 此 知 之。
6.宋 人 有 得 玉 者/献 诸 司 城 子 罕/子 罕 不 受/献 玉 者 曰/以 示 玉 人/玉 人 以 为 宝/故 敢 献 之/子 罕 曰/我 以 不 贪 为 宝/尔 以 玉 为 宝/若 与 我 者/皆 丧 宝 也/不 若 人 有 其 宝/故 宋 国 之 长 者 曰/子 罕 非 无 宝 也/所 宝 者 异 也/今 以 百 金 与 搏 黍 以 示 儿 子/儿 子 必 取 搏 黍 矣/以 和 氏 之 璧 与 百 金 以 示 鄙 人/鄙 人 必 取 百 金 矣/以 和 氏 之 璧 与 道 德 之 至 言 以 示 贤 者/贤 者 必 取 至 言 矣/其 知 弥 精/其 取 弥 精/其 知 弥 觕/其 取 弥 觕/子 罕 之 所 宝 者 至 矣。
文言虚词专题
(一)之
1.代词:(1)人称代词。(2)代物。(3)指示代词。(4)代自己。
例:①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②驱之别院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④操蛇之神闻之 ⑤君将生而哀之乎
2.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音节助词。(4)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无丝竹之乱耳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④公将鼓之 ⑤久之,目似瞑 ⑥怅恨久之 ⑦何陋之有 ⑧何罪之有
3.动词:可译为“到”“往”。 例:辍耕之垄上
(二)而
1.连词:(1)表并列。(2)表承接。(3)表转折。(4)表修饰。(5)表递进。(6)表假设。(7)表因果。
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笑而止之曰 ③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④敏而好学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 ⑥野芳发而幽香 ⑦杂然而前陈者 ⑧出淤泥而不染
⑨温故而知新 ⑩生而有识 ⑪日出而林霏开 ⑫拍而呜之
2.副词:“才”。 例:死而后已
3.副词:同“以来”。 例:受命而来
4.代词:同“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而母立于兹
(三)其
1.代词(人、物、指示代词):他,他的;它,它的;自己的。这,那,其中的。
例: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增其旧制
④复前行,欲穷其林 ⑤其船背稍夷 ⑥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表反问,难道。 例:①其真无马邪 ②其如土石何
(2)表推测,大概。
(3)表期望、命令,可译为“可要”“一定”。 例:安陵君其许寡人
3.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副词:何其,多么。 例:明日何其多
(四)以
1.介词:凭,靠;用,拿;按照,根据;因为,由于。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
例:①何以战 ②以刀劈狼首 ③必以分人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扶苏以数谏故
2.连词:(1)表并列,译为“并且”“又”。(2)表目的,译为“来”。(3)表结果,译为“以致”。(4)表修饰,译为“地”“着”。
例: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④以伤先帝之明
3.副词:同“已”,已经。 例: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4.动词:认为。 例:皆以美于徐公
(五)于
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①②③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④⑤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作“被”。⑥⑦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⑧⑨⑩
例: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青,取之于蓝 ④告之于帝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⑦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⑧苛政猛于虎也
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⑩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
(六)为(wéi)
1.动词:做,干;当,担任;筑,造;题,写;看作,当成,当作,结为;成,成为。
例:①酿泉为酒 ②为忠善者 ③行拂乱其所为 ④治经为博士
⑤可以为师矣 ⑥项燕为楚将 ⑦为坛而盟 ⑧为我为云梯(第二个“为”)
⑨自为其名 ⑩仁以为己任 ⑪以虫蚁为兽 ⑫因以为号焉
⑬可以为援 ⑭化为邓林 ⑮卒之为众人 ⑯为坻,为屿
2.动词:以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3.动词:是。 例:此何遽不为福乎
4.名词:表现。 例:或异二者之为
5.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 例:夫子何命焉为
6.介词:被。 例: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wèi)
1.介词:给,替。 例: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介词:因为。 例: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为之怡然称快
3.介词:为了。 例:为宫室之美
4.介词:向,对。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然
1.助词:……的样子。 例:杂然相许
2.代词:这样,如此。 例: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形容词:对的、正确的。 例:吴广以为然
4.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但是。 例: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八)焉
1.人称代词:他,它。 例:复到舅家问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例:且焉置土石
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 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不复出焉
4.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肯定,表反问,表感叹。可译为“了”“呢”“啊”。
例:①始一反焉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跟踪练习】
(一)之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
①(动词,可译为“到、往”) ②(代词,可译为“他”) ③(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④(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⑤(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⑨(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二)而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连词,表承接,来)
2.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承接)
3.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连词,表转折,却)
4.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连词,表递进,而且)
5.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7.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代词,同“尔”,你,你的)
8.既而儿醒,大啼 (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三)其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他的)
2.童微伺其睡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其中的)
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示祈使语气,应当)
6.国无主,其能久乎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7.吾其还也 (表示商量语气)
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无实意,凑足音节)(代词,那)
9.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表示选择,或者、还是)
(四)以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认为)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使用)
3.无以,则王乎 (动词,同“已”,停止)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由于)
5.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在,从)
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介词,用)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介词,按照)
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连词,表因果)
9.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10.作《师说》以贻之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11.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副词,同“已”,已经)
(五)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在……方面)
3.业精于勤、荒于嬉 (由于)
4.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向,对,对于)
5.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与,跟,同)
(六)为
1.以丛草为林 (作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
3.知之为知之 (是)
4.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做。这里指雕刻)
5.并自为其名 (题写)
6.愿为市鞍马 (做)
7.自以为大有所益 (认为)
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
9.念无与为乐者 (从事)
10.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
11.天下为公 (是)
12.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13.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是)
14.因以为号焉 (作为)
1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为了)(为了)(做)
(七)然
1.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2.豁然开朗 (……的样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的样子)
4.然足下卜之鬼乎 (但是)
5.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但是)
6.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
7.欣然规往 (……的样子)
(八)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焉①,狭狭焉,未料及有伏焉②,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焉③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④,骄而轻敌,焉⑤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焉⑥?但以其人之傲,若斥焉⑦,则必无颜世上矣。
①(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②(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③(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④(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⑤(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⑥(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⑦(代词,可译为“他们”)
文言句式专题
一、引入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复临事悖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从句式来讲,第(1)句是被动句,第(2)句是反问句,第(3)句是状语后置句。等你学完下面文言句式专题,你就能比较顺利地把这三句话翻译出来了。
二、句式类型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者也)”表示。 例: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 例: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 例:刘备,天下枭雄
5.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为”“诚”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用否定副词“非”“未”“弗”表示否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的句式。
例:①此非空言也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
7.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词的逐渐增多。 例:问今是何世
练习:你能说出下面几句话的意思吗?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1.用“……于……”(动词+“于”)表示。 例: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王建禽于秦
2.用“……见……”(“见”+动词)的形式表示。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见”+动词+“于”)的形式表示。 例:见欺于王
4.用“受……于……”(“受”+动词+“于”)的形式表示。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为……”(“为”+动词)的形式表示。 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6.用“为……所……”“为所……”的形式表示。 例: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7.用“被”来表示被动。 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或省略了“于”的引进,或主语后用其他动词表被动。
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9.“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
例:①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 ②有何见教(你有什么指教我的)
③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 ④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练习:
1.你能说出下面几句话的意思吗?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 (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8)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9)竟为秦所灭。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帝感其诚 D.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例:①(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渔人)具答之 ③(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注意:翻译句子时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2.省略谓语。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例:①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②竖子不足与(其)谋
4.省略介词。例: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②赐之(以)豕蹄
5.省略量词。例: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
1.第一种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2)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客何为?“何为”→“为何”
句子的特点:(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3)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练习: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
A.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第二种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忌不自信。“不自信”→“不信自”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未有之”
(3)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不欺余” (4)臣未之闻也。“未之闻”→“未闻之”
句子的特点:(1)都是否定句。(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之”,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注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毋”“弗”“莫”等。如: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王”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练习: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C)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3.第三种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唯利是图。
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练习: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B)
A.子何恃而往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
4.第四种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何以战?“何以”→“以何”
(2)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与谁”
(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向”→“向东”
规律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练习:太祖少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太祖年少时不致力于事业,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五)倒装句——定语后置
定语分为领属性和修饰性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多是修饰性的定语。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练习: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倒装句——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1)甚矣,汝之不惠! (2)美哉,我少年中国。 (3)不仁哉!梁惠王也。
注意:主谓倒装翻译——“调”主语于谓语动词前。
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翻译,重在“调”。
练习:指出下面这个句子有哪些特殊句式。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被动句:被兵势所逼____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____判断句:不是心里臣服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等。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奈……何(把……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其……乎(难道……吗)、庸……乎(难道……吗)、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等。
第五种:表婉转、推测语气的习惯说法:(1)得无……乎(耶):相当于“恐怕……吧”“莫非”。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无乃……乎:相当于“恐怕……吧”“会不会……呢”。如:无乃尔是过与?
【跟踪练习】
1.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A)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 (2)君何以知燕王 (宾语前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 (4)豫州今欲何至 (宾语前置)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定语后置) (6)会于西河外渑池(状语后置)
3.阅读与练习。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选自《韩非子》)
(1)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有几个写几个。
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2)写出短文中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惟其言莫之违;太师谁撞。
(3)“释之,以为寡人戒”是一个省略句,下面补出省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D)
A.(然则)释之,以为寡人戒 B.释之(否),以为寡人戒
C.释之,以为寡人(之)戒 D.释之,以(之)为寡人戒
(4)翻译“莫乐为人君”正确的一项是(B)
A.别乐滋滋地当人君。 B.没有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
C.不快乐的是人君。 D.没有一个人乐意当人君。
(5)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C)
A.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B.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C.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D.是非君人者/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