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步骤总结

2023年5月4日

【说明文】答题技巧

 

考点一:说明对象

 

 

 

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考向 1 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题思路:看题目、首尾段、关键句/总结句

 

 

【考向 2 说明对象特征】答题思路:整合“分点”

 

 

考点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来写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常以表时间的词语为标志,如年月、朝代、季节早晚等。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

 

 

 顺序 按照事物、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来安排说明顺序。

①由现象到本质。②由主要到次要。③由概括到具体。

④由浅入深。⑤由原因到结果。⑥由一般到特殊……

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为什么”“原来” “因此”等标志性词语。

 

考点三:说明顺序

1  举例 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  列数 列举有关…的数字,地说明事物……特点,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  作比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打比 把……比作……,生动形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5  下定 准确简/严密精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6  作诠 详细解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7  分类 条理清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8  列图 直观明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9  引资料(作引用)

  •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

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

  • 引用古诗文写出了……的特点,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 摹状 具体生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考点四:说明文语言特点

 

【特点一: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严谨性

 

修饰或者限定作用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最、很大程度上…… 表估计、推测 大约、可能、差不多、也许……

表时间 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自古以来…… 表范围 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 经常、常常、偶尔……

表信息来源 据、科学研究表明、实验结果发现…… 表概数 十几、几十、左右、一两个……

提问方式:

“××”一词能删去/替换? 为什么? 答题思路:

1  表态

2  xx”一词表“  , 在这里是……

3  若删/换,就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化

4  所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特点二:生动 有意思的 手法

 

 

提问方式:

“××”一词好哪里为什? (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请文章中举出一例,并作分析

 

答题思路:

“xx”一词运用了的修辞 +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特点 +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点五 说明文段落

 

 

提问方式:

“×段”和“×段”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题思路:

1  表态

2  分别解释两个段落意思

3  若互换,不符合 逻辑 /  时间顺序 /  前后照应

4  所以…,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考点六 题目/首段作用

 

提问方式:

“首段”或者“题目”有什么好处/作用?

 

 

答题思路:

1  通过….. , 引出说明对象……

2   /  设置悬 /   /  热点现象问题, 激发读

 

考点七 文意理解与转述

 

 

 

【方法指导】

  • 明确题目要求。
  • 确定选项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并与文章内容进行比对,比较原文句、段文意与选项表述是否一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设题陷 选项特征

偷换概念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小,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甚至是增减“的”“了”这类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从而改变句子原意。

无中生有      ①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②选项句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组成的选项句的意思在文章中未体现。

张冠李戴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要注意判断是否有此类情况。

以偏概(混淆范围或程度)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 (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混淆时态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因果混乱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①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和原文中的“因”与“果”是否在同一位置;②注意一些可能起到改换因果关系作用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因此”等。

曲解文意       选项往往曲解文中人与事的关系、事与事的关系、关键词句的含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