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记叙文知识清单

2023年4月6日
  • 记叙文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的一种文体。特点是“以情动人”。
 

 

二、记叙文分类

 

按写作内容分

1、简单记叙文:事件较简单,线索和记叙方法比较单一,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2、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的表达方法,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按写作对象分 (1)写人类(2)叙事类(3)写景类(4)状物类
三、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作用: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四、记叙的线索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贾平凹《一颗小桃树》。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莫怀戚《散步》。

④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⑤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⑥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如鲁迅《藤野先生》。

 

 

 

五、记叙的人称

①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描述。如《背影》《社戏》《紫藤罗瀑布》。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便于表达思想感情。

 

②第二人称

以“你”“你们”展开描述。如《傅雷家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用于人,增加亲切感;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③第三人称

以“他”“他们”展开描述,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将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如《孤独之旅》《孔乙己》。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形式灵活自由,直接、客观展现生活。

 

六、记叙的顺序

①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如《最后一课》。
②倒叙 先写结局或其他后发生的情节,再从事件开头按发展顺序写。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③插叙 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另外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秋天的怀念》。
 

 

七、记叙的结构

①总分式 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或描写景物时,开头用总说性质的句段统领全文,后文从不同角度分别描述,有的最后总束全文。如《春》。
②递进式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如《范进中举》。
③并列式 内容各部分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八、记叙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1、记叙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3、议论 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4、描写 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5、抒情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个人感情。如: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九、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判断依据:一般都包含本体和喻体,一般含有“像”“是”“如”“比如”“比作”等词语。

作用:A.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产生联想;B.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C.(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

 

2、拟人

 

判断依据:把物当作人来写。只要描写或叙述的事物中包含只有人才能做出的事,就是拟人。

作用:赋予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具体的物人格化,达到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的效果。

 

3、排比

 

判断依据: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的字词或句式,即可判断为排比。

作用: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言气势,常用于抒情,加强表达效果。

 

 

4、夸张

 

判断依据:只要含有夸大现实的词就可以判断为夸张,一般会体现在数字、动作等词语中。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给人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联想,创造意境。

5、对比

 

判断依据:叙述事物的两个方面或将两个事物相对着记叙,常有关键词“比”“好”“多”等表示对比的词。
6、反复

 

判断依据:某个词或某个句式重复出现。

作用: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富有感染力。

7、对偶

 

判断依据:整齐匀称、词性相对、节奏感强的句子即为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音调和谐,相互映衬,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8、设问和反问

 

判断依据:有问有答是设问;有问无答,但是答案已经在句子中的是反问。

作用:设问:提醒注意,突出内容,引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思想表达得更加突出,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9、反语

 

判断依据:判断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语意表示赞扬,但违背事实的赞扬即为反语。

作用:有时讽刺揭露,有时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十、记叙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伏笔

 

特点: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隐性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前有伏笔,后有应笔。

 

2、铺垫

 

特点:①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以引起读者注意;②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铺垫是为了衬托。借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人物或事件。

 

3、前后照应

 

特点: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托物言志  (象征)

 

特点: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衬托(正衬、反衬)

 

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

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对比

 

特点: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物在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作用:突出表现事物本质特征,揭示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7、烘托渲染

 

特点: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

作用: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8、抑扬

 

(1)、欲扬先抑

 

特点: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

作用: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2)、欲抑先扬

 

特点: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却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

作用: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9、设置悬念

 

特点:设置疑团,不做解答。

作用: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

10、以小见大 特点: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主题。

作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十一、记叙文中常见的描写方式

 

 

 

 

 

 

 

 

 

 

 

 

 

 

 

 

 

(一)、根据描写内容分类

 

 

 

 

 

1.人物描写

 

1)、动作描写(典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称行动描写,是对人物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

(2)、神态描写(典型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3、外貌(肖像)描写(典型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描述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

(4)、心理描写(典型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的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5)、语言描写(典型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

①反映人物心理;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揭示文章主题。

 

 

答题规范:

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2.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典型课文:

《孤独之旅》):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环境,营造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

④衬托人物形象;

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⑥揭示主题。

 

(2)、社会环境(典型课文:

《范进中举》):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二)、根据描写角度

 

1、描写(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作用:写出(或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

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 散文、小说知识清单
 

 

 

 

 

一、散  文

 

1、定义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真实自然、情文并茂的文学体裁。它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
 

 

2、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形散:①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②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叙可议,可描写人物,可托物抒情;③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比较自由。
神聚:主题(立意)明确而集中。
 

 

 

3、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如《散步》《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 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春》《济南的冬天》。
(3)、哲理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是其主要特点。如《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小  说

 

1、定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四大文学样式。
2、分类 按篇幅及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3、三要素

 

 

 

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具有典型性格。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

 

 

情节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是由生动的情节构成的。
 

环境

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自然环境是环绕在人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